泉州洛阳桥的历史意义(洛阳桥资源价值)

泉州洛阳桥的历史意义(洛阳桥资源价值)

一、泉州桥文化的由来及历史意义是什么

1、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景,自古以来桥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而中国的桥文化可谓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泉州的桥梁历史就是这样一部文化历史。泉州有一座洛阳桥也被称为万安桥,是中国现在存在历史时间最久的桥梁,它是中国的四大名桥之一,不仅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气息,还代表着先进的桥梁技术,同时它还寓意着当官要以民为本、勤政爱民的为官为政的思想。

2、洛阳桥位于福建的泉州,横跨在洛阳河上,由于当时的洛阳河水十分的湍急,每次到了大风时海潮汹涌,渔民们经常发生灾难。原来的石桥已经承受不住承载,后来经由当时的父母官蔡襄的操持之下,花了将近六年之久改建而成现在的洛阳桥。洛阳桥的改建采用了十分先进的手法,直到现在都被桥梁建筑师沿的筏形基础。在距离我们现在的九百多年前人们就用这个新技术建成了一座长达八百多米,宽为七米的大桥,而且历经将近千年的时光还经久耐用,不得不为古代人们的智慧折服。

3、洛阳桥的桥上有两座石碑亭、五座石塔、两尊将军石像还有几百座石狮子等等;石碑亭上雕记得着精美的词集与花纹等等;蔡襄的万安记也被记得于祠内;在桥上还雕刻了十分罕见的月光菩萨的雕像,雕像上的话语告诉人们:佛对我们明示,凡事都要自己去体会,只有怀着诚心和善良才会有收获。洛阳桥的改建体现了当时古代人们建立桥梁的技术十分的成熟,也代表着国家的安定要以民为本,勤政爱民的思想。

4、洛阳桥是由北宋时期的蔡襄操持修造而成的,洛阳桥不但表现了古代人们的造桥技术的精湛还体现了当政当官者必需以人民群众为根本,要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间才是为官立国之道。洛阳桥的构建是世界桥梁文化的一个巨大的贡献,洛阳桥的精神也将永久的发扬下去。

二、洛阳桥与平安桥的建筑意义

1、历史意义。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在洛阳江口,距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北京卢沟桥、潮州湘子桥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桥。当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桥也因此称之为“万安桥”。

2、建筑意义。洛阳桥全长834米,宽7米,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其“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法”,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所谓“筏形基础”,就是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桥墩全中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为了巩固基石,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还首创了“种蛎固基法”,即在基石上养殖牡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中流砥柱。这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在全世界史无前例地解决了建造大型石桥的基础工程,它成了中国造桥史上的一座丰碑,成为人们千古传诵的佳话。

1、历史意义。安平桥是国家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晋江市的安海镇,安海古称安平,因此,此桥又称:“安平桥”,由于桥长有五华里,人们便称它为“五里桥”;位于安海镇西畔,俗称“西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前后历经十三年告成,后经明清两代均有修缮,现为国家拨款重修保留原状。

2、建筑意义。安平桥全座石构,用花岗岩和沙石构筑的梁式石桥,横跨晋江安海和南安水头两重镇的海滩,是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梁式石桥,安平桥全长两千多米,桥面宽 3~3.8米,共有三百多个桥墩墩。桥墩用花岗岩条石横直交错叠砌而成,有3种不同形式:长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桥面是以巨型石板铺架桥面,两侧设有栏杆。桥板又阔又厚,最长者可达十余米,每间用板石七、八条,皆是坚实的花岗岩石。长桥的两旁,还置有形式古朴的石塔和石雕佛像,其栏杆柱头还雕刻着维妙维肖的雌雄石狮与护桥将军石像,以夸张的手法,雕刻表现得非常别致,皆为南来的代表作。

三、福建泉州洛阳桥和洛阳有什么关系

1、泉州洛阳桥又称万安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福建泉州东北洛阳江上,宋皇佑五年(1053年)兴建,嘉佑四年(1059年)建成。历时六年。桥长八百三十四米,宽七米,有桥墩四十六座,全部用巨大石块砌成。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阳桥,又称万安桥,在市区东北郊洛阳江入海处,该桥是举世闻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泉州洛阳桥因建桥处海潮汹涌,江宽流急,建桥工程非常艰巨。为此,采用了一种新型建桥方法,即在江底随桥的中线铺满大石头,筑起一条二十多米宽,二里长的水下长堤。然后在石堤上用条石横直垒砌桥墩,成为现代桥梁工程中"筏形基础"的先驱。这种技术,直到十九世纪,欧洲人才开始采用。

3、为了使桥墩更为牢固,巧妙地利用繁殖"砺房"的方法,来联结胶固石块。这种用生物加固桥梁方法,古今中外,绝无仅有。当时,大桥建成后,桥上还装饰有许多精美的石狮子、石塔、石亭,桥两端立有石刻人像守护。

4、洛阳桥的修建成功,轰动了泉州远近,引起当地造桥热潮,先后造了十大石桥,其中建在晋江上的安平桥,规模更是宏伟。泉州洛阳桥

5、洛阳桥是当时泉州郡守宋代大书法家蔡襄倡导兴建的,他撰写的《万安桥记》碑刻,是书法珍品,为历代书法家珍视,现保存在桥头蔡忠惠公祠内。

6、"万历三十五年秋地震,桥圮,大石桥折入于海,桥北故址塌南四尺奇。余乃采石从海底结趾二十三,葺旧三十五,整补扶栏五百,增两翼镇风塔各一,折梁重易,关搂亭榭一新。"

7、中国第一座海湾大石桥洛阳桥(原名万安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著名跨海梁式石构桥,在中国桥梁史上与赵州桥齐名,有"南洛阳,北赵州"之称,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之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也对它做了很高的评价。千百年来,一提起洛阳桥备受赞颂的是北宋一代名臣蔡襄,其实建造洛阳桥的实际主持人却是卢锡。

8、卢锡,生卒年不详,峰尾卢厝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卢锡在涂岭虎岩寺受教于其父卢仁,与他一起读书的还有他的外甥蔡襄。史志载卢锡"以处士终,生平好义,济人利物"。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主持建造洛阳桥。

9、古万安渡,在泉州城北的惠安、晋江交界处的洛阳江,是官绅商旅南来北上的必经之处。因洛阳江波涛汹涌,江流湍急,时人形容此江为"水阔五里,深不可址"(《泊宅篇》),并说"用四两纱线,系石下坠,沉入江中,尚未能测其深浅"。自晚唐始,泉州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北宋时泉州湾港口帆樯林立,百舸争流,中外商贾云集于此。万安渡给福建经济、文化的交流造成极大障碍,建桥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四月,卢锡等人带头筹建,到嘉佑四年十二月辛末(1060年1月16日)完工,前后花费六年多时间,耗资1400万钱,这些钱都是由卢锡等人募捐集资而来,没动国库分文。更为重要的是,蔡襄、卢锡等人集思广益,科学地解决桥梁建筑及固基问题。他们先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的大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然后用一排横、一排直的条石筑桥墩,桥墩双头尖,中间大,有如船形,它可经受上游的江流和下游的海潮的交互冲击。最上排的交接处,刻有凹形的榫,上置生铁以连结排石。墩两端中部稍向外弯,最上面的两层条石则向左右挑出,使墩面加宽,以减少石梁板的跨度。这种石基的开创,是建桥史上的重大突破,现代称之为筏型基础。其植蛎、减缓水流以助固基等科技创新方法也为人们赞叹,闽南一带宋代所造的石桥,大多仿造这种做法。

10、洛阳桥建成后,"渡实去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向来行人视为危途之洛阳江,自是一桥飞架,南北畅通。行人凌波而过,如履康庄。它对福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推动作用。桥建成时,身为泉州知府的蔡襄为之"合乐宴饮而落之",在蔡襄撰写的名传中外的《万安桥记》中,赫然记载职其事者第一人即是卢锡。后人感念卢锡等造桥功臣之德,曾树大理石碑于洛阳桥南蔡襄祠中,上镌卢锡等人芳名。

11、卢锡不入仕途,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造福地方,泽被后代,堪可流芳千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