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潭详细介绍(五龙潭简介)
说到这个济南的五龙潭,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景区里面有济南三大泉群之一,叫五龙潭,也叫乌龙潭、龙居谭。总而言之,这个五龙潭还是非常受欢迎的,而且现在也是免费的!所以很多游客都愿意前来参观欣赏。那么五龙潭的景点有哪些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五龙潭也叫乌龙潭、龙居泉。金《名泉碑》著录,称灰湾泉。位于泺源桥北,东距护城河西岸百余米处。潭池石砌,南北长方规整形式。长70米,宽35米,水深4米余,潭池溢水标高25.80米,常年涌水,久旱不涸,涌水量8600~43000立方米/日,居本泉群诸泉之首。相传,昔日潭深莫测,每遇大旱,祷雨辄应,故元朝初年,在潭侧建庙,内塑五方龙神,此后便称五龙潭。
2、天镜泉在五龙潭公园南门内西侧。清郝植恭以“天镜泉”列入《七十二泉记》。泉池长14.5米,宽13.6米,深1.4米,是五龙潭泉群中的第二大泉。最大涌水量15500立方米/日。盛水期水势很好,清澈见底,游鱼上下似在琉璃池中,日月星云倒映水内如天垂镜,故名“天镜泉”。
3、潭西泉池北岸原有一酒楼,探于水中,称“汇泉楼”,楼东侧也有一水池。该酒楼有一名菜称“烹制活鲤”。酒楼主人将买来的鲤鱼放在池中,圈养起来,顾客可任选中意的鲤鱼,厨师便当即捞起,就地去鳞下锅,鲜美可口。
4、悬清泉位于五龙潭北。名列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亦著录,称贤清泉。泉池深2.4米,呈不规则形式,以自然石驳岸。泉水清澈,荇藻漂浮,杨柳垂荫。此泉俗名“三娘子湾”;后归李家所有,故亦名“李家池子”。
青泉:又名琼泉,在名士阁西侧,石砌长方池,四角植柳。
井泉:在青泉北,圆井形。
赤泉:在江家池街7号院内,碎石叠砌池壁。
金泉:在江家池街9号院内,为井形砖砌泉池。1993年填埋,上建小房。
说起济南的五龙潭,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景区有济南三大泉之一,叫五龙潭,又名五龙潭、龙驹潭。总而言之,这个五龙潭还是很受欢迎的,现在还是免费的!所以很多游客都愿意去参观和欣赏。那么五龙潭有哪些景点呢?让我们和边肖一起来看看吧!
1、五龙潭
又叫五龙潭、龙驹泉。金755-79000,人称春。位于罗源桥北,东距护城河西岸100多米。水池由石头砌成,南北两侧呈规则状。长70米,宽35米,水深4米多,水池溢流高程25.80米。常年涌水,日涌水量8600~43000立方米,居该泉群所有泉之首。相传,在过去,这个池子是不可预测的,每次遇到干旱,它都会祈求下雨。所以元朝初年在水池边上建了一座庙,里面供奉着五位龙神。此后,这里被称为五龙潭。
2、天镜泉
在五龙潭公园南门西侧。清朝的郝智公在《名泉碑》年被列为“天净拳”。泉池长14.5米,宽13.6米,深1.4米。是五龙潭泉群中的第二大泉。最大涌水量为每天15500立方米。高峰期水势很好,清澈见底。鱼儿像玻璃池一样上下游动,日月星云像天空的镜子一样倒映在水中,故名“天净泉”。
3、潭西泉
泳池北岸有一家餐厅,叫“汇泉楼”,楼东侧也有一个泳池。这家餐厅有一道菜叫“熟活鲤鱼”。餐馆老板把买来的鲤鱼放在水池里圈养。顾客可以选择任何他们喜欢的鲤鱼,厨师立即把它捡起来,当场去鳞,放进锅里。很好吃。
4、悬清泉
位于五龙潭北部。排名《七十二泉记》。明代《名泉碑》,清代《七十二泉诗》也有记载,并称仙清泉。水池深2.4米,不规则形状,天然石材护岸。春水清,藻浮,柳荫。这个泉俗称三娘子湾。归李家所有后,又叫“李家池”。
清泉:又名琼泉,位于史明亭西侧,有一个石造的长方形水池,四角种有柳树。
井泉:在清泉的北面,呈圆形,形状良好。
池泉:蒋家池街7号院内,池壁上堆着碎石。
金泉:在蒋家池街9号的院子里,有一个井字形的砖泉池。1993年填埋,建了一个小房子。
五龙潭景点介绍如下:
五龙潭位于济南市天桥区,在天下第一泉景区五龙潭公园内,也叫乌龙潭、龙居泉,是济南三大泉群的主要泉眼之一,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五龙潭历史悠久,据《水经注》记载,北魏以前就有这片水,称净池,是大明湖的一隅。相传,五龙潭昔日潭深莫测,每遇大旱,祷雨则应,故元代有好事者在潭边建庙,内塑五方龙神,自此便改称五龙潭。
五龙潭公园内,散布着形态各异的26处古名泉,构成济南四大泉群的五龙潭泉群。环绕诸多泉池,形成了庞大的五龙潭泉系并成为济南四大著名泉群。中水质最好的泉群。2019年9月29日起,五龙潭景区正式免费开放。2021年10月,入选《济南市第一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
五龙潭的形成
关于五龙潭的形成,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复龙祥观施田记》中说:“闻故老言,此唐胡国公秦琼第遗址,一夕雷雨,溃而为渊。”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记载,这个地方当时称“净池”。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十九》载,宋代,这里又称“四望湖”。又据今秦氏后裔考证,五龙潭处并没有建秦琼府第,只有地方先贤所建的唐胡国公秦琼祠堂,并且也不属五龙潭(1987年10月)秦家所有。
该潭的形成,应是地质变化的缘故。根据钻探得知,这里地底上层,是21.5米厚的第四纪粘土层,其下是40米厚的闪长岩,闪长岩下面是奥陶纪灰岩。由于石灰岩长期被地下水溶蚀,形成溶洞。日久溶洞愈大,在重力作用下,上层粘土和闪长岩塌陷,形成深潭。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五龙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