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甘草的用量(甘草30g安全吗)
大家好,关于生甘草的用量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甘草30g安全吗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请教甘草的作用、用量每次几克为好
生甘草偏于清热解毒,炙甘草偏于润肺和中,另外还可祛痰止咳、补脾益气、缓急止痛等作用。中药中常常用到,因其有调和俱药的作用,味甘而药性平和,被称为“国老”(众药之王)。甘草的毒副作用较小,但如果长时间大量服用,可引发水肿,血压升高及血钾减少等症状并有脘腹胀满,纳呆等消化障碍。因此,偶尔泡1泡水喝可以,不宜长时间大量使用甘草药材每天不要超过10克。只要在公道的范围内没有问题。固然,中草药最好服用15天后,停1停。减缓对胃肠道的刺激。
甘草的用法用量甘草有什么功效
甘草是一种补益中草药,甘草的功效较全面,甘草的主要功效是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等,那么甘草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甘草的用法用量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甘草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或是研末敷都可以。可单独使用也可和其他药物配伍。但甘草配伍不当,会影响或是降低药物的疗效,因此甘草的用量应依病情变化,个体差异而定。单用稍大,久服宜小;补气宜轻,养阴要重;祛痰宜轻,解毒要重;调和药性宜轻,缓急止痛要重,但最大量不可超过30克。一般来说甘草内服:煎汤,3~9g(大剂量不超过30g)。外用:适量,煎水洗渍
甘草的食用方法和甘草的用法及用量分析:
1、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及过敏性紫瘢,可每日30g甘草煎服。
2、治慢性顽固性支气管哮喘。甘草粉5g,或甘草流浸育10ml,每日3次。
3、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甘草10g,鸡蛋壳15g,曼陀罗叶o.5g,共研细末,每次3g,每日3次。
4、治咽喉肿痛。甘草、桔梗、玄参各等量,泡茶饮。
5、治胃痛、腹痛、四肢急痛。甘草15g,白芍、川苛各20g。
6、治脾虚食欲不振:甘草5g、砂仁5g、木香5g、陈皮5g、法半夏10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水煎服,每日1剂。
7、治失眠、烦热、心悸:甘草3g、石菖蒲3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8、治扁桃体炎、咽喉肿痛:将甘草与山豆根按照1:3的比例,共研细粉,搅拌均匀。每次服0.3—0.6g,每日3—4次。
9、治婴幼儿便秘:生甘草2—3g,放入15—20毫升水中泡服,每日1次,一般7—15日可愈。
10、治轻度烧烫伤:甘草煎蜜外涂。
11、治手足皲裂:甘草50g切片,浸于75%的酒精100毫升内24小时,滤出浸液,加入甘油和水,混合后搽患处。
长期大量使用甘草,会引起浮肿、高血压、胸腹胀满、呕吐等不良反应。同时中医认为甘草不可与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同用,以免发生毒副作用。因此食用甘草时最好是遵照医生的嘱咐的甘草的用法和用量进行食用,特别是孕妇和婴幼儿,一定要咨询医生后食用。
甘草的功效一:补脾益气的功效,与甘草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理作用相关。
1、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促进皮质激素的合成;能竞争性地抑制皮质激素在肝内的代谢失活,从而间接提高皮质激素的血药浓度;还有直接皮质激素样作用。
2、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甘草具有增强和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不同成分。甘草酸类主要表现为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但对体液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
甘草的功效二:清热解毒的功效,主要和甘草的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变态反应相关
1、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酵母菌、真菌、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甘草甜素对人体免疫性缺陷病毒、肝炎病毒、水疱性口腔病毒、牛痘病毒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甘草的功效三:祛痰止咳、调和诸药的功效,与其镇咳、祛痰、解毒作用有关。
1、镇咳、祛痰:甘草浸膏片口内含化后能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上,缓和炎症对它的刺激,达到镇咳作用。甘草还能通过促进咽喉和支气管黏膜的分泌,使痰易于咳出,呈现祛痰镇咳作用。
2、解毒:甘草对误食毒物,药物中毒(敌敌畏、喜树碱、顺铂、咖啡因、巴比妥)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缓解中毒症状,降低中毒动物的死亡率。
甘草的功效四:甘草还有缓急止痛的功效,与之相关的药理作用为:甘草具有抗溃疡、解痉和保肝作用;
甘草的功效五:甘草的其他功效,甘草还有抗心律失常;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肿瘤等的功效和作用。
综上所述,甘草的功效主治病症有:心气不足之心悸、脉结代。脾胃虚弱证,脏躁症。诸咳喘症。脾气虚弱之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痰多咳嗽。脘腹及四肢挛急作痛。痈疽疮肿,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等功效和作用。甘草称为“国老”,是众药之王。在中药里其调和作用,也能缓解别的要的毒性和副作用,因此很多中药方中都以甘草来配伍,起着调补的作用。
1、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2、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3、用于气喘咳嗽。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4、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常与芍药同用,能显着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甘草的功效和作用,甘草可以长期服用吗
1、甘草是豆科植物,以根和根状茎入药,别名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粉草。生甘草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性;炙甘草能补脾益气,主治脾气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物、食物中毒;缓和药物烈性、毒性。
2、别名: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粉草。
3、归经:归心经、肺经、脾经、胃经。
4、功效: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5、主治:脾气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物、食物中毒;缓和药物烈性、毒性。
6、用法用量:煎服,3~10 g。清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缓急宜炙用。
7、甘草调和诸药量宜小,作为主药量稍大,用于中毒抢救量宜大。补中缓急宜炙用,清热解毒、止咳宜生用。脾胃虚寒,脘腹挛急作痛者,可与桂枝、芍药、饴糖配用,以温中补虚,和里缓急。若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者,常与人参、白术、茯苓同用。外感风寒咳嗽者,常与麻黄、杏仁同用。咽喉肿痛者,可单用煎服,亦可与桔梗同用,以增解毒利咽之功。
8、生甘草,长于清火,以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力胜。用于痰热咳嗽,咽喉肿痛等。
9、炙甘草,长于温中,以甘温益气,缓急止痛力强。用于脾虚胃弱,心悸脉结代等。
10、粉甘草,善治尿道痛,尿路淋,生草节宜消肿毒、利关节;粉甘草,偏重清内热,泻心火。同是一物,其炮制所不同,则功效主治亦别。
11、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止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临床应用分“生用”与“蜜炙”之别。生用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发热以及咳嗽、心悸等。
12、甘草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用于气喘咳嗽。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常与芍药同用,能显著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13、现代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常与乌贼骨、瓦楞子、马鞭草等同用。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干草梢作治疗热淋尿痛的的辅助药。
14、甘草适宜胃溃疡者、十二指肠溃疡者、神经衰弱者、支气管哮喘者、血栓静脉炎患者。
15、湿盛胀满,浮肿者不宜用。不可与鲤鱼同食,同食会中毒。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久服较大剂量的生甘草,可引起浮肿等。
16、将甘草进行不同的方法所获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而实验发现泡水以及含服所获得的甘草功效是最好的。建议大家在平时生活中可以将甘草泡水,或者选择含服服用甘草。
17、虽然甘草对身体的保健效果非常的好,但并不是说这种药材可以长时间服用。甘草不能够长期服用,否则肠胃健康会变差,同时也很容易出现对这种中药材上瘾的情况。研究发现甘草中含有一定能够的阿片,如果长期服用很容易令身体对这种药材产生依赖性。
18、甘草服用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周的时间。如果身体状况已经得到恢复,那更应该立即停止服用这种药材;如果是一周的时间之后身体都没有任何起色,那么也应该停止服用甘草。
19、甘草服用后对身体的副作用体现在腹泻、身体倦怠、精神焦躁不安以及冷汗等异常情况,如果服用甘草后出现上述情况,那就应该立即停止服用甘草,避免造成更大的危害。
20、过量的服用甘草容易对身体产生危害,甚至于出现呼吸系统停止的症状。如果没有科学的使用甘草,则容易呼吸衰竭,这样生命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了。
文章分享结束,生甘草的用量和甘草30g安全吗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