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铁路折多山隧道(折多山隧道建设进度)
川藏铁路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有哪些
川藏铁路工程需要面对崇山峻岭、地形高差、地震频发、复杂地质、季节冻土、山地灾害、高原缺氧以及生态环保等建设难题。川藏铁路集合了山岭重丘、高原高寒、风沙荒漠、雷雨雪霜等多种极端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跨14条大江大河、21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被称为“最难建的铁路”。
川藏铁路横跨中国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起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东西横穿横断山脉至青藏高原拉萨平原,沿途翻越二郎山、折多山、高尔寺山、沙鲁里山、芒康山、他念他翁山、伯舒拉岭和色季拉山等众多山脉;沿线跨越大渡河、鲜水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帕隆藏布江、尼洋河等诸多河流。
扩展资料
川藏铁路沿途地形落差极大,全路段最高海拔4400米,全线海拔落差3000多米,桥隧工程占比达81%;从成都到拉萨,线路八起八伏,累计爬升高度达1.4万米。
雅安至然乌段在山原面的高程,从西北部的4000多米下降到东南部的3000多米;山原面以下,从北到南,河流逐渐深切形成连续不断的峡谷,岭谷间的高差可达3000米。
泸定至康定段,直线距离只有50千米,海拔高差达到2000多米,相当于每千米高差达50米,超出铁路承受范围。安拉隧道的进口海拔3300米,顶线海拔4300米。雅安至林芝段路高程起伏在1000米以上高差段落达11个。
为解决地形高差问题,建设单位采用展线方案,通过迂回曲折的路线(如Z型路线)消除过高坡度;利用超高桥梁衔接盘升上来的铁路;使用双机牵引加强列车动力实现爬升,但同时还需严格控制列车的刹车状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川藏铁路
建设川藏铁路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建设川藏铁路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地形的海拔高差问题,甚至面临50公里爬升2000多米的坡度。
川藏铁路被称作“最难建的铁路”。与“天路”青藏铁路相比,川藏铁路要短100余公里,但建设周期更长、投资更是数倍。全线海拔高差3000多米,累计爬升高度里程1.4万米。川藏铁路穿越了五大地形区,这也是世界上地形最复杂的地区。
川藏铁路建设需面对“显著的地形高差”“强烈的板块活动”“频发的山地灾害”“脆弱的生态环境”这四大环境挑战。
从四川盆地攀上“世界屋脊”,铁路最高海拔4400米,全线海拔高差3000多米。比如泸定到康定一段,刚过大渡河就要翻折多山,直线距离仅50公里,海拔高差却有2000多米,相当于每公里要爬50米,这样的直线坡度,铁路没法爬升。
扩展资料
川藏铁路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法
为解决短距离高落差的问题,铁路通过“展线”来实现。比如泸定到康定的路线就是Z形,线路总长达到115公里,是直线距离的2倍,最大设计坡度是目前国内最大坡度,通过双机牵引加强动力实现爬升。
和青藏高原“缓坡式”上升不同,川藏铁路是“台阶式”的。从成都到拉萨,累计爬升高度里程达到1.4万米。为了消除显著的地形高差,川藏铁路更多地采用高桥、隧道,全线桥隧比达81%。跨越八宿怒江的特大桥长1300多米、主跨长1064米,从基层到桥面足有701米高。
桥到这个高度,才能衔接盘升上来的铁路。海子山隧道、芒康山隧道、伯舒拉隧道长度都接近或超过30公里。有关专家介绍,从汶川地震来看,隧道随着山体摆动,在地震区隧道更为安全,这也是设计多采用隧道的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四川省政府-川藏铁路从盆地到世界屋脊最难铁路怎样修?
川藏铁路呈什么走向
川藏铁路呈东西走向。
川藏铁路是中国境内一条连接四川省与西藏自治区的快速铁路,呈东西走向,东起四川省成都市、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是中国国内第二条进藏铁路,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干线铁路之一。川藏铁路集合了山岭重丘、高原高寒、风沙荒漠、雷雨雪霜等多种极端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跨14条大江大河、21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被称为“最难建的铁路”。
川藏铁路横跨中国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起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东西横穿横断山脉至青藏高原拉萨平原,沿途翻越二郎山、折多山、高尔寺山、沙鲁里山、芒康山、他念他翁山、伯舒拉岭和色季拉山等众多山脉。沿线跨越大渡河、鲜水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帕隆藏布江、尼洋河等诸多河流。
相关介绍
其中,成都至雅安以及林芝至拉萨段地形相对平坦;雅安至林芝段山重水复,为无数纵横交错的峡谷、河谷所组成的巨大山原。由于川藏铁路采用“台阶式”路线直攀高原,故其建设难度远比采用“缓坡式”路线间接上山的青藏铁路要大;仅拉林段全线就有16次跨越雅鲁藏布江,共有10千米以上的特长隧道6座、15千米以上的长大隧道15座。
川藏铁路采用兴建新线与合并旧线的方式修筑,分期分段建设运营;拉林段与成雅段于2014年12月开工建设;雅林段于2020年11月开工建设。2018年12月28日,川藏铁路成雅段开通运营。2021年6月25日,川藏铁路拉林段开通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