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道中其一赏析(新城道中苏轼其一颈联手法)

新城道中其一赏析(新城道中苏轼其一颈联手法)

《新城道中其一》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译文:春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漂浮的晴云好似给山岭戴上一顶棉帽,初升起的太阳像挂着一个铜钲挂在树头。矮矮的竹篱旁野桃花含笑绽放,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是最快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赏析:这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心情,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一、原文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二、出处

宋·苏轼《新城道中·其一》

扩展资料:

一、注释

1、东风:春风。

2、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3、絮帽:棉帽。

4、钲(zhēng):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5、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6、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新城道中其一原文翻译赏析

春风好像知道我想要上山一样,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山岭上飘着晴云,像是戴着一顶棉帽;初升的太阳像铜钲挂在树头一样;低矮的竹篱上,野桃花在含笑绽放;溪边的柳条随风摇摆,溪里的沙子和水清澈分明;生活在西山的人家应该是最快乐的,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新城道中(其一)》的赏析

全诗描绘了雨后的山村景色,借景抒情,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心情。全诗动静结合,勾勒出清新秀丽的农家春景图,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新城道中(其一)》的原文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新城道中(其一)》的译文

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新城道中其一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今译】

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赏析】

此诗描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动生活.

绵绵春雨多日不停,诗人有事需要进山,只好准备冒雨前行.不料天快亮的时候,房檐下滴滴答答地雨声忽然止住了,天放晴了.诗人兴奋之极,心想,这是东风知道我有进山的打算,特意把阴云吹散了吧.

雨后的早晨,山中景色焕然一新.一座座峰峦眉清目秀,头上顶着洁白的云朵,宛如戴上轻软的丝绵帽子;太阳刚刚升起,挂在高高的树梢,好像一面黄橙橙的铜锣.

诗人一路前行,路旁景色使人目不暇接.你看,矮矮的竹篱后面,盛开的山桃花探头探脑,红扑扑的脸儿满含笑意;清清的沙溪边上,柳树摆着轻盈的枝条,自由处在的翩翩起舞.一花一木都是这样春意盎然,这样殷勤好客啊.

诗人正为满山花木左顾右盼,忽见西面山间几缕炊烟袅袅上升,那里的农妇,有的正在烧饭做菜,有的已经提着饭篮走下山来.山下平原上,早有人吆喝着牛儿,趁雨过天晴,忙着春耕了.优美的山野风光,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世间最快乐的,恐怕无过于此了!诗人在这次山行中确实感受到了极大的乐趣.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中间四句组成一套山水画屏.前两句描写远景,用的是比喻手法:山峰戴上洁白的絮帽,树枝挂着明亮的铜锣,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后两句描写近景,用的是拟人手法:山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神态举止,真是妩媚极了.诗的开头两句:多情的东风很会察颜观色,猜透了诗人心中的忧虑,并且立即慷慨相助,吹得雨散天开,这怎能不使诗人喜出望外呢!所以进得山来,桃花笑,柳条舞,一路喜气盈盈.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拟人,不仅描绘出山野花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诗人山行之乐,内心之乐和景色之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这就是人们最爱追求的那种艺术境界:情景相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