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动机类型(成就动机的概念)
一、成就动机可以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1、成就目标划分为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
2、掌握-接近目标,关注于掌握新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3、掌握-回避目标,关注于避免完不成任务或避免失去已有的知识技能;
4、成绩-接近目标,关注于表现得比他人优秀和胜过他人(指向于得到对能力的积极判断,得到基于社会比较的胜任感和良好的能力评价);
5、成绩-回避目标,关注于避免表现得比他人更差或更愚蠢(指向于对能力的消极判断,回避社会比较的不胜任)。
二、奥苏伯尔成就动机的三种类型
奥苏伯尔成就动机的三种类型如下:
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满足个体理解和掌握知识,并系统阐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需求,是一种内部动力。认知内驱力是学习中最重要、最稳定的一种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如探究、操作、领会以及应付环境等有关的心理素质中派生出来的。
因此当题目中出现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时,基本可以锁定认知内驱力。例如王丽因为喜欢历史故事而认真听历史课,这种动机直接与她的兴趣和好奇心有关,就属于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指向完成活动后获得某种成就或名次,满足个体胜任活动、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与个体自尊水平息息相关,是一种外部驱力,是成就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认知内驱力不同,自我提高内驱力的目标指向不是学习任务本身,而是因完成任务所赢得的能力水平或社会地位的提升。
例如,学生在学校中努力学习,一方面能够提高他的能力水平,与此同时也能够提升他在班级中的排名;公司的员工努力工作,一方面能够提高他的工作能力,另方面突出的业绩和工作能力的提升,也能够给他带来晋升职位的机会。
附属内驱力是指希望通过学习活动获得他人认可、关心、友谊和接纳的内驱力,满足个体人际交往的需要,显然是一种外部驱力。
附属内驱力的产生一般有三个条件:
一是学生与长者情感上具有依附性;
三是学生在长者的赞许中得到了派生地位且享受这种派生地位带来的乐趣。
持有附属内驱力的个体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长者期待,在考虑个人发展问题时倾向于迎合长者意愿。
三、成就动机理论三种类型
1、①成就动机的高低与童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关系密切。
2、②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成就动机的强弱。
3、③经常参加竞争和竞赛活动的人比一般人的成就动机强。
4、④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成绩动机呈正相关。
5、⑤个人对工作难度的看法影响成绩动机。
6、⑦群体的成绩动机的强弱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有关。
7、成就动机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麦克莱伦认为,各人的成就动机都是不相同的,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成就动机水平。阿特金森认为,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追求成就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