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和功能对等理论)
浅析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商业信函的翻译为例
这是一篇非常理论难啃的文~可以直接跳到文末读一读,哈哈哈哈哈哈哈╭(╯ε╰)╮
翻译理论家简介
尤金·A·奈达 Eugene A.Nida,翻译理论家。1914年11月11日,出生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市。2011年,8月25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与世长辞,享年96岁。
功能对等理论是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其定义是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to the source language(在目的语中产生与源语最贴切的自然对等)从而再现源语的文化。功能对等这个概念是奈达在提出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后提出来的,其定义与动态对等并无实质区别,只是强调了“功能”这一概念。
与形式对等不同的是,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的是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与源语读者对源语文本的反应一致。译者应努力追求同时体现原文语义和原文文化两个目标,若原文意义和文化无法得兼,则舍弃形式,通过改变原文形式来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若舍弃形式也无法达到目的,那么我们只能通过“重创”来实现,即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
我们现在划重点!
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而功能对等和动态对等差不多,可以放在一起,形式对等强调的是原文的形式特征被一成不变地复制到目的语文本,尽量再现原文的形式与内容(主要通过语法单位、用词的一致性体现)。
我们今天讲的是功能对等,即用与源语最贴切的自然对等再现源语的文化。
简化一下功能对等的定义,用与源语最贴切的自然对等再现源语的文化,其实就是要追求自然的表达,而要做到自然的表达,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五个因素: 1)word classes词性
2)grammatical categories语法范畴
3)semantic classes语义范畴
4)discourse types语篇类型
5)cultural contexts文化背景从而实现自然的表达(natural expression)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实现3)语义对等,再现5)原文文化背景
做笔记:功能对等=追求自然表达=考虑五个因素=实现语义对等和再现原文文化
这里我将通过一则商业信函的翻译,讲解语义对等、句子层面上的对等和原文文化背景的体现
语义对等就是在翻译时把意义放在第一位,这是无可厚非的,由于存在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所以语义对等往往需要通过语义上的调整得以实现。
商务英语的翻译非常讲究词汇意义的准确翻译,其特点是大量使用专业术语,译文中的on the attached slip恰当翻译成了“附件”, me翻译成了“本公司”而不是“我,”firm翻译成了“公司”而不是“商行”或者“市场”,这些准确翻译有利于实现语义上的对等。
光有语义对等还不够,在商务信函中往往会出现很多结构复杂的句子,这时候译者需要理清原文结构,在译文中以适当结构翻译出来。
仍以本句为例,如果按照原文的语法结构(主谓宾+by引导方式状语+named做firm的后置定语)翻译,则会译成:你会让我心怀感激,通过…。
这样不符合句子层面上的对等。因为汉语习惯是将背景放前面,主要事情放后面。
译文中的“有幸”、“不胜感激”都是汉语书面语中的“敬语”,体现了汉语的文化背景,也符合用与源语最贴切的自然对等再现源语的文化这一要求。
我很久以前写的一篇小文章,发出来分享一下~
尤金奈达
参考资料:
《中外翻译理论教程》黎倡抱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马会娟
欢迎关注~不定期更新翻译相关的文章!╭(╯ε╰)╮
功能对等理论的简要介绍及其原则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奈达师从几位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学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但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远离学术重镇,默默地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
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原则:
1、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2、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例如,英语谚语“white as snow”翻译成汉语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白如雪”。
但是,中国南方几乎全年无雪,在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中,没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内涵?在译文中,译者可以通过改变词汇的形式来消除文化上的差异。因此,这个谚语在汉语中可以译作“白如蘑菇”,“白如白鹭毛”。
3、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
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 a cold.”“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
扩展资料:
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有哪些原则
1、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2、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3、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起源
1、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前身——奈达动态对等理论
动态对等来自于奈达1969年所著《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所提倡的“对等效应”原则,动态对等包含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
动态对等原则的要求是让目标语读者和文中传达出来的信息之间的关系与源语言的接受者和文中传达出的信息之间的关系保持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因此,信息需要根据目标语读者语言的特点、需求和目标语读者所在的文化语境的期待等来进行相应的调整。
2、奈达动态对等到奈达功能对等的转换
奈达在他1986年所著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首次提出“功能对等”这个新颖的专业术语,但他认为之前所提出的“动态对等”和之后提出的“功能对等”没有很大的不同。
他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言》中解释道:之前的“动态对等”是强调源语言和目标语语言的对应必须要优先于文体和形式上的对等,这样的说法会造成一定的误解和争议,反而会让人们产生“翻译文本的意义和信息与翻译文体本身的文体形式是矛盾关系”的观点,所以为了消除人们的误解与困惑,他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
因为这个术语里的“功能”一词重点突出了翻译的实际交际功能,因此“功能对等”更能准确地表达奈达所提出的对等思想。
动态对等是谁提出的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Nida)于1969年提出。
奈达是一位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学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但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远离学术重镇,默默地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
相关内容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